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评论】人工智能:我们是否过度狂热?

2015-05-30 战略前沿技术



人工智能向来为其充满魅力的发烧友们所推崇,而近来这些传播甚广的智能技术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媒体评论员、技术人员、乃至越来越多的普罗大众将人工智能的兴起看作不可阻挡的趋势。谷歌、雅虎等拥有海量资讯的媒体纷纷向人工智能领域输送血液:许多十年前仍属科幻小说的科技成就频频亮相这些媒体的文章标题。

评论员和技术人员热烈地盛赞“人工智能革命”,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划上等号。在他们眼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新兴应用系统和软件,从为有视听障碍的人们设计的视听辅助软件、提供便宜货品资讯的各类应用至能够从各大网站如亚马逊(Amazon)、潘朵拉(Pandora)上获取好的购物建议的软件应有尽有。在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层面上,人工智能都堪称衡量进步的标杆。

然而,技术进步总会带来双面效应。关于人工智能的激动热议自然也引发了种种忧虑与劝诫言论。人工智能的潜在弊端与其优势一样,也受到了群情激昂地探讨。尼克·博斯特伦(Nick Bostrom)在其2014年的畅销书《超级智能:路径、危险与策略》(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中警示人们人工智能将会拼写人类的终结。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gic)记者和制片人威廉·巴勒特(William Barrat)也以其末日启示式的作品《最后的创造:人工智能与人类时代的末日》(Our Final Inven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End of the Human Era) 加入了这场论战。


即使在售卖技术的硅谷,也存在着担忧与反对的呼声。虽然硅谷内大多数人欣然拥抱人工智能的成果,虽然满怀希望的新兴公司擂响人工智能的大鼓并渴望乘着这阵热浪一路抵达风险投资与未来的成功,但硅谷内仍有一批折衷派与传统看法的反对者深深担忧人工智能时代过早降临,及其改变人类社会的速度过于迅疾。多数的担忧集中于人机关系的转向,忧虑未来机器智能将取代人类智慧,而我们将不再是地球最有趣的产物。

美国特斯拉汽车(Tesla)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公开预测人类将可能沦为未来超智能机器的“宠物”。马斯克还向未来生活研究所( 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捐赠了一千万美元,该研究所自称将帮助人们远离不断发展完善的“杀人机器人”。位于伯克利的机器智能研究所(MIRI)致力于解决人类正面临的“存在性威胁”。科学精英如霍金、比尔·盖茨也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骇人一面的看法。

事实上,人工智能危险论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现已不存的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技术总监比尔·乔伊(Bill Joy)就曾发表题为《为何未来不需要我们》(Why the Future Doesn’t Need US)的文章,痛陈人工智能诞生以来人类面临的威胁。很可惜,文章传达的信息不久即被更为现实的危险——2011年恐怖主义者的“911”袭击——所淹没。如今,十年之后,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乔伊关于“杀人机器人”的焦虑具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这一话题也因此重回人们的视野。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前编辑·卡尔(Nicholas Carr)以其2007年发表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题为《谷歌让我们变得愚蠢吗?》(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的文章吹响了猛烈抨击人工智能的号角。该文引发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但同时也在人们对于网络的兴奋趋于狂热之时开启了关于科技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角色这一话题的讨论。卡尔针对普通大众的观点及时且尖锐。“我们是否耗费过多时间用于上网?”、“我们对于网络讯息的痴迷是否使我们无法专注于严肃、高雅的追求?”卡尔的谈论中暗示了计算机技术终究只关乎自动化操作,无论它有多“聪明”,都无法拥有、也无法取代人类的经验。



卡尔《大西洋月报》文章的成功直接催生了他的畅销大作《浅薄》(The Shallows),而他也因此入围普利策奖(Pulitzer)。其他一些人文主义作者也于同时期纷纷涌现。尽管观点有所差异,但他们都持有一个共同的观念:数字技术将无法拥有人类的智慧。最终将是我们的智慧对我们的未来起着作用,而非科技。科技工具无法拯救、亦无法对抗我们的意志以毁灭我们。卡尔之流的人文主义者极度反对任何以贬损人类为代价来赞美人工智能的讨论。智能机器人也许的确令人兴奋,然在现实世界里,这类叙述恐多有流弊。

在卡尔对谷歌及网络标志性的贬损后不久,硅谷内的人文主义者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前硅谷企业家安德鲁·肯恩(Andrew Keen)发表了一篇严厉的批评文章,指斥互联网导致了文学标准的消亡。肯恩批评道:浅薄的“网络2.0”热潮迅速影响了新闻业的核心,起初主要是博客,接着是脸书、推特,所有这些都拉低了人们文学创作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社交媒体上随意的匿名涂写和碎片式的言语。机器或许引人注目,但我们的坚持与标准该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现代悖论也引人深思:即使现今的技术昭示了人类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我们关于现代社会的叙述中为人类自身留出的位置仍与日俱少。我们如何能够在创造出辉煌技术成就的同时,变得无足轻重,乃至最终从未来图景中悄然隐遁,将世界拱手出让给我们建造出的机器?



所有这些质疑带来的深远挑战远非一个答案可以解决。当机器智能时代到来,将会发生什么?人格化的机器是否将有类于外星生物?人文主义者对此辩驳道:尽管无需动脑的自动化将日趋强大且普遍,这个世界仍有待我们人类创造。而他们也将讨论重新聚焦于类似肆意横行的自动化造成的后果、由对机器的过分狂热导致的对人类卓越成就的贬损这些问题上来。

如果人们尚有常识,计算机毋庸置疑无法拥有真正的人类智慧,那么关于智能机器人的狂热只会有害无益。这种不正常的痴迷将使我们自身的标准与智慧处于真正的危险之中。人工智能的启谕并非思想与意识的曙光开始降临机器之上,而是站在新时代的拂晓,人类自身的光亮已然开始黯淡。

(本文转自译言网,译者:五月撄宁,原作者:Erik Larson)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战略前沿技术】2014-2015年历史文章目录已上线,回复“目录”即可查看,敬请关注!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原创、评论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打赏功能

欢迎评论: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2015年4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4查看。

2015年3月、2月、1日精华文章,请回复201503、201502、201501查看。

日期

标题

20150409

美国高端产业:定义、布局及重要性

20150410

科研必备的软件神器,果断收藏!

20150406

学者能否从科研经费中获利?

20150416

“十三五”规划思路的十大转变

20150404

科研经费见物不见人,“最大受益者”是设备商

20150408

科研岗位怎么成了“风险岗位”

20150410

颠覆未来作战的前沿技术系列——微系统技术

20150406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20150423

国务院: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

20150424

NATURE发表“科研评价十原则莱顿宣言”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历史文章,请点击右下角“评论”进行评论吐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